资讯 > 正文

当“紫光云”遇到“山东水”——“云水模式”何以改变“中国牡丹城”气质?

2021-05-08

在数据经济时代,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数据变现”是选项之一。11月下旬,从第一届大数据菏泽高峰论坛上,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山东菏泽将依托紫光集团的技术、产业优势和水发集团的资金基础,采用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支撑,储备海量存储系统,致力于将菏泽打造成为山东省乃至在全国层面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创新高地,从而为这座经济欠发达地区装上“数据引擎”。

眼下,这个实体名称为“鲁西南大数据产业城”的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它致力于打造“智慧菏泽”引擎,将在七大领域发力,并改变着农业大市菏泽的气质:即打造让交通资源运行高效、推广无人驾驶技术的“交通云”;让资源与管理变得更简单、环境清洁更高效的“政务云”;让企业拥有更多商业机会、查看产品信息并做订单处理、人才与物产供销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云”;让物流更便捷更通畅、产品价格实时播报、库存处理运行高效的“物流云”;让金融服务更优质、提供更多金融方案、大额金融项目实时批复的“金融云”;让民众生命监看更有保障、远程医疗更普及、就医通道更畅通的“医疗云”;让孩子拥有更多快乐童年、运用实时翻译技术、实惠科普课堂的“教育云”。

 

牵手“山东水”,“紫光云”意欲何为?

被称为“金矿”的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宽泛,对于不同行业,它的利用价值也不同,这已成为现代人共识。

与会专家举例道,“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菏泽市车辆出行方向的数据,合理规划建设汽车维修站、加油站等设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交通事故的易发地段,提前设置警示语,或安全保障设施。使用大数据就可对车辆和司机监控,同时根据数据分析还可加强对道路安全设施的管理。不仅如此,大数据还可应用到生态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

“我们认为菏泽是一个非常值得进行合作的城市。”项目为何落地菏泽?紫光集团副总裁、紫光云总裁吴健提到了三点,“菏泽处于鲁西南交通要道位置,周边覆盖的人口大,地理位置也好。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后发优势明显。”吴健认为,在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时,城市管理者自己的决心非常重要,“管理智慧城市应当首先管理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没有发展的想法,有没有发展的意识,有没有发展的决心,这很重要。”

此外,资产超过400亿元的国企水发集团正面临着全国性的智慧水务发展机遇,也希望在寻求点上的突破,形成模式,并推向全国。这成为“紫光云”与“山东水”牵手的直接理由。

而对菏泽市决策者来说,打造大数据高地的努力不是“镜花水月”,而是有着经验借鉴和现实基础。

 

参照“贵州模式”,“中国牡丹城”要走自己的路

曾经,距离菏泽数千公里之外的贵阳,一个没有明显标签的城市,长期不被重视。但几乎是“平地起惊雷”般的崛起了大数据产业,走出了既不同于东部又不同于西部的独特发展道路。这是一个落后省份凤凰涅槃的故事——曾经的能源大省,凭借“大数据”这个时髦概念,转变经济结构,直至摘掉全国落后的帽子。关键是他们真的做到了。

作为贵州大数据故事的观察者,中国联通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博士认为,国内发展大数据形成了两种渠道,一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来赋能传统的行业;另一个是“贵州模式”,即没有工业基础,贵州就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新的产业。对菏泽来说,农业发达,工业还需要加把劲,“贵州模式”是参考。但菏泽不是贵州,参考不是照搬,菏泽的大数据之路如何走?考验着合作的利益相关方。

被评为“中国牡丹城”的菏泽市,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去年该市经济增速居山东省第二,达到8.5%,已连续三年GDP增速位居山东省第一;对于这个拥有900多万人口的大市来说,大数据中心的落地,将有充足的“人口红利”可以激活、释放。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兴起,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IT企业,大家都各有优、劣势。选择“紫光云”,有着菏泽自己的眼光。起源于十年前的“紫光云”已经在国内做了19个省的省级政务云,近二百个地市区县的政务云,类似于中石油、中广核、中外运等中字头的企业,也是“紫光云”的客户——在做了足够多的私有云之后,紫光云解决方案的积累已经非常充实。此外,在云平台、虚拟化技术、超融合方面,紫光也有自己的“拿手之处”。

而对紫光集团决策者来说,在积累了非常多的行业解决方案和行业技术专家之后,他们看到了菏泽未来的发展空间并愿意投身进去。

 

不落俗套,务实的合作方拒绝“花架子”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一蹴而就,就像互联网大佬们在移动APP、支付、团购等等的重复建设和电信运营商们网络建设的军备竞赛中一样,数据中心这一需要国家引导、企业配合、地方政府支持的产业,其发展必定需要不断摸索,需要不断攻坚克难。

有媒体提出,“大数据时代,为什么80%以上数据中心被闲置?”范济安并不否认,目前地方政府发展数字经济大部分的做法都是划地建数据中心机房,建云平台。但是除去一二线城市,很多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基础设施资源都闲置不用,“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怎样在规划建设的初期,就考虑到未来的运营?”这是“鲁西南大数据产业城”在酝酿阶段就已经解决的问题,他们认为眼光不能只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要为未来的应用考虑。“只有和数据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基础设施应用的价值。” 范济安说。

菏泽人口近千万,这既是大数据的来源,也是大数据的应用市场,围绕着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才会有文章可做。同时,与会专家提醒,大数据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其它技术结合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与会专家提到一个典型场景:南方某城市每年都要面对抗洪问题,长江上游的水哗哗地往下流,天上的暴雨还不停的下。这时候城市管理者都会聚集在防洪办公室,询问现场专家,再下十分钟的雨,再下半个小时的雨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城市会淹水,我们该在什么地方把哪些防洪闸打开?淹什么地方?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但专家们却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是一些水文数据,水利数据,气象数据的整合。但这些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如果想要把数据整合起来,还需要创造通过大数据建模的能力,制作成预测性的模型去回答领导提出来的问题。

这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指向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铁三角”关系。比如云计算更偏重于基础设施,大数据更是偏重于业务,两者形成的商业模式是“数在云中算,云靠数来赚”。这些也是“鲁西南大数据产业城”需要落地的模式。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能落地,大数据中心才不是“花架子”。

对菏泽来说,这些都已经考虑到了。建设大数据中心没有“一招鲜”,而是根据实际应用引入各种手段,结合高铁优势、人口优势、水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经济,他们很有信心。

 

本篇转自科技日报王延斌记者报道